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及基礎材料(以下簡稱“三基”)是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水平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機械基礎件是組成機器不可分拆的基本單元,包括:軸承、齒輪、液壓件、液力元件、氣動元件、密封件、鏈與鏈輪、傳動聯結件、緊固件、彈簧、粉末冶金零件、模具等;基礎制造工藝是指機械工業生產過程中量大面廣、通用性強的鑄造、鍛壓、熱處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種加工工藝;基礎材料特指機械制造業所需的小批量、特種優質專用材料。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裝備制造行業要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的要求以及“十二五”國家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產業整體水平,提高為裝備制造業的配套能力,實現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特制定《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三基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于11月25日正式發布。
“三基規劃”通過“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基礎材料發展重點”以及在“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企業協同發展、建設研發和服務平臺,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加大技術改造,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加強行業管理,提升產業整體素質、推進“兩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實施“機械基礎件和基礎制造工藝雙提升工程”的方面的主要任務等章節的內容,指明了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在保障措施方面從加強宏觀統籌協調,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加強資金引導和支持,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表述。在“三基規劃”組織實施方面,提出了機械基礎件重點發展方向,50項推廣應用的先進綠色制造工藝,基礎材料重點發展方向。提出了當前我國“三基”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于主機并被固化在產業鏈中低端的狀況應該盡快扭轉,提升“三基”產業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刻不容緩。
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三基”產業研發投入明顯不足,投入強度遠低于主機行業,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產業技術基礎薄弱,共性技術研究體系缺失,基礎性與共性技術研究弱化,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困難,行業基礎數據的傳承、跟蹤、積累和共享機制尚不健全。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三基”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質化競爭激烈,貿易摩擦不斷。專業化程度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具有知名品牌的“專、精、特”企業群體尚未形成。
產品總體水平偏低。“三基”產品的性能和質量與主機用戶的需求之間還有一定差距,內在質量不穩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產品生產過程的精度一致性與國外同類產品水平相比差距明顯。生產工藝裝備落后。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的先進基礎制造工藝和自動化、數字化裝備的普及程度不高,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及污染排放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
在“面臨形勢”方面,提出科學技術進步助推“三基”向高端發展,機械基礎件向長壽命、高可靠性、輕量化、減免維修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技術的快速發展及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將“三基”產業帶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成形技術向凈成形和近凈成形方向發展;超精密加工的尺寸精度由亞微米級向納米級發展;鋁合金、鋁鎂合金、復合材料、新型工程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另一方面,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給“三基”產業帶來雙向擠壓,金融危機后,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趨勢明顯,節能、減排、降耗、低碳要求更為嚴格,將促進更加激烈的新一輪產業競爭。我國“三基”發展不僅受到來自工業發達國家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綠色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臨著發展中國家更低成本競爭優勢所形成的“低端擠壓”。再有工業轉型升級對“三基”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具體指標有:
——配套能力增強目標。重大裝備所需機械基礎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5%以上;基礎制造工藝水平全面提升,高端大型及精密鑄鍛件基本滿足國內需求;重大裝備所需的基礎材料配套水平大幅提升。
——創新能力提升目標。機械基礎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穩定性得到顯著提升,產品使用壽命提高15~20%,突破一批關鍵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的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技術,形成一批研發和試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
——組織結構優化目標。建立起與主機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專業化、大批量的配套體系;形成若干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培育100家具有知名品牌的“專、精、特”企業,優化30個特色產業集聚區。
2020年,形成與主機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能夠滿足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對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的需求,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領域國際領先。
在發展重點中提出:圍繞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配套需求,重點發展11類機械基礎件、6類基礎制造工藝和2類基礎材料。集中優勢資源,重點開發20種標志性機械基礎件、15項標志性基礎制造工藝和12種標志性基礎材料并實現產業化。其中對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提出了:高檔乘用車車身及汽車(超)高強鋼板熱成形模具,高速精密多工位級進沖壓模具,高光無痕、疊層旋轉大型塑料模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引線框架及超大超薄LED大型塑料模具,多料多腔精密電子、醫療器械注塑模具,大型工程機械輪胎橡膠模具,輕金屬高精壓鑄模具等方面的發展重點。
在20種標志性機械基礎件中,模具提出了兩大類標志產品:
C級轎車整體車身成形模具。實現車門、前翼子板表面形狀精度0.08~0.05mm,結構面精度±0.05mm,多付模具總成尺寸匹配與控制(含回彈控制)內輪廓精度±0.7mm以內、外輪廓精度±1.0mm以內、總成件之間對接精度±0.5mm以內,車身總體尺寸精度達到或接近2mm。
高光無痕、疊層旋轉大型塑料模具。開發寬1200㎜及以上、模具精度u級、模具型腔A0-A1級鏡面光潔度,模具總裝精度≤0.02的高光無痕、模內裝飾技術、超大超薄LED大型鏡面、復雜高效精密的汽車發動機塑料進氣歧管的精密注塑模具;加熱恒溫澆注系統總誤差<0.02㎜,加熱恒溫±1℃,H7/g6精密滑動配合,實現注塑高效生產疊層模具。
重點發展6類先進、綠色制造工藝,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改善環境,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并與模具相關的基礎制造工藝有:大型薄壁結構件整體成形工藝,多工位冷、溫鍛工藝,高速精密鐓鍛工藝,大型復雜結構件精密體積成形工藝,板材管材精密成形工藝,高強鋼板熱成形工藝,曲軸、風電主軸及閥門全纖維近凈成形技術,汽車鋁合金精密鍛造工藝,精沖工藝。
切削加工及特種加工工藝。高速/超高速切削加工工藝,復合加工工藝(車銑復合、銑磨復合等),復合材料切削工藝,超精密加工工藝(軸系精度0.02~0.05微米),超大零件切削加工工藝,微量潤滑切削工藝,干式切削工藝,“三束”(電子束、離子束、激光束)加工工藝,電火花加工工藝,超聲加工工藝,增量制造工藝,粉末冶金零件的精密成形工藝。
從以上重點發展的基礎制造工藝中,提出50項先進綠色制造工藝作為推廣的重點,同時選擇15項標志性基礎制造工藝作為開發的重點。
在基礎材料方面提出以經濟可承受性為主旨,重點發展關鍵基礎零部件所需的高品質結構材料和工藝材料。在重點發展的基礎材料中結構材料:突出發展高性能結構鋼;高溫合金,渦輪葉片、渦輪盤等用高溫合金;高壓精密液壓鑄件用鑄鐵;密封材料,絕緣材料,復合材料,儀表功能材料等等。工藝材料:突出發展模具鋼為中厚預硬模具鋼,高耐蝕耐磨鏡面塑模鋼,高韌高耐磨冷作模具鋼,大型輕質合金壓鑄模具鋼,高性能粉末冶金模具鋼。12種標志性基礎材料中的第四位提出:厚度超過600㎜,探傷級別達歐洲E/e級制造級進模具的高精度高質量冷作模具扁鋼和中厚預硬模具鋼,表面到心部硬度波動不大于3HRC高耐蝕耐磨鏡面塑模鋼,大型鋁、鎂合金輕金屬壓鑄模具鋼等大型、耐蝕模具鋼。
在“主要任務”中提出: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開發一批標志性“三基”產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組織結構調整,加強自主創新,建設一批公共研發中心,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在優化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中,結合“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設,發展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熱加工相對集中的現代產業集聚區。培育30家專業化分工、產業鏈協同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形成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建設區域基礎制造工藝中心,建設一批檢測實驗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企業協同發展,建設產需對接平臺,推動產業技術進步 。
“三基規劃”中將推廣50項先進綠色制造工藝,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支持“三基”企業技術改造,優先加強科研和檢測實驗能力建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鼓勵企業進行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改造;引導企業利用數字化控制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制造工藝和裝備。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推進“兩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產品質量,培育知名品牌,大力發展數字化集成化的基礎件,落實《智能制造裝備發展規劃》和《“數控一代”裝備創新工程行動計劃》。實施“機械基礎件和基礎制造工藝雙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對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的配套保障能力。
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在繼續貫徹落實《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的基礎上,組織部署和實施《機械基礎件和基礎制造工藝雙提升工程》。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制定《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品推廣目錄》。研究設立“三基”產業發展專項,重點支持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先進工藝推廣應用,新產品的試點示范,研發、檢測、培訓等行業服務平臺建設,加大國家相關計劃對“三基”產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的投入力度,支持產學研合作,聯合攻克產業關鍵技術。鼓勵金融機構設立“三基”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引導地方、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大對“三基”產業的資金投入等等。
|